呼市引黃供水擴建工程開工
9月2日上午,“呼和浩特引黃供水擴建工程”開工奠基典禮儀式在金河凈水廠舉行。眾所周知,呼市是一座嚴重缺水的城市,那么引黃供水擴建工程的開工意味著什么呢?目前呼市供水情況如何?今后呼市市區內的居民是否都可以用上優質地下水資源?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記者采訪了市水務局局長馬文文。
調蓄水庫金海調蓄水庫位于土左旗沙爾沁鄉境內,209國道23公里東側,占地4548畝。水庫是滿足城市供水的專用調節水庫。庫容1262.2萬詄,其中有效庫容916.3萬詄,調節能力一期工程可調節46天,二期工程可調節23天。水庫水經16公里DN2000預應力混凝土管(簡稱PCP管)重力流到金河水廠。二期需安裝自控設備及完成部分土建工程。
呼市資源性缺水顯現結構缺水日趨嚴重
據市水務局局長馬文文介紹,“目前呼市中心城區面積已由2000年之前的不足100平方公里,發展到現在的210平方公里,根據呼市城市總體規劃,到2015年中心城區面積將達到260平方公里,到2020年達到310平方公里。隨著呼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資源性缺水已經顯現。另外,據統計,目前呼市城區用水量已達50萬噸/日左右,其中地下水28萬噸/日,黃河水16萬噸/日,再生水6萬噸/日。由于歷史原因導致配水比例失衡,目前市區地下水用于工業和生態綠化比例較高,黃河水用于企業生態比例低,導致地下水嚴重超采,居民用水安全存在隱患,結構性缺水日趨嚴重。”馬文文局長說。
據了解,1998年,呼市開工興建了引黃入呼一期工程,經過五年的艱苦建設,一期工程于2003年正式投入試運行,隨著城區的不斷拓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目前,一期供水量已基本達到滿負荷每日20萬噸的供水量。一期工程的建設為呼市的經濟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呼市中心城區有地表水廠1座,地下水廠10座,供水能力為48.36萬立方米/天。根據《呼和浩特市給水專項規劃(2010—2020)》,2015年呼市中心城區最高日用水量為66萬立方米/天,2020年最高日用水量為108.4萬立方米/天。到2015年供水缺口為17.64萬立方米/天,2020年缺口為60.04萬立方米/天。
實施分質分類供水合理利用水資源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2012年呼和浩特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全市工業企業使用黃河水的議案》(第1號),該議案主要提出建議,要求市政府實施:鋪設專用管線把加氯的黃河水管網改建成不加氯的管網,直接供應化肥廠、煉油廠;盡快把黃河水管網鋪進阜豐味精廠,使該廠年內用上黃河水;三家用水大戶使用黃河水后,要關閉自備井,無條件使用黃河水。其次,要求市政府制定詳細的全市工業企業使用黃河水的計劃。開發區和各工業園區及駐區企業都要按政府要求使用黃河水。通過上述措施,保護好呼市地下水資源,使城區居民喝上優質的地下水。
據市水務局局長馬文文介紹,優化呼市城市水資源合理配置,實現黃河水、地下水、再生水的分質分類供水是落實市人大1號議案的核心內容,也是市委、市政府對水務工作的迫切要求。為此他們制定了分質分類供水暨黃河水配水實施方案堅持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對黃河水、地下水、再生水用水結構進行調整,工業及生態使用黃河水,居民生活使用地下水,園林、景觀使用再生水。
“為了推進呼市分質供水工作,今年呼們與煉油廠、化肥廠和阜豐味精廠充分溝通,加快關閉自備井使用黃河水進度,并且采取綜合措施解決三聯化工、金山電廠開采地下水問題,建設專門引黃管網解決鴻盛園區各大企業供水問題,利用引黃工程黃河源水,通過鋪設管道,建設提升泵站將黃河水引入大青山生態綜合治理建設區。通過以上水源置換工作,呼市水資源的利用更趨合理,可節約出大量地下水用于居民生活。逐步實現人民群眾享用優質地下水的目標。”馬文文局長說。
引黃供水擴建工程開工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
據介紹,本次引黃供水擴建工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建設內容。
第一部分是完善原引黃二期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托縣岸邊泵站二期工程機泵設備、電氣化控制系統、以及岸邊泵站北側消除山體滑坡隱患工程、預沉廠啟動輻流池工程、完善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啟動排泥場建設工程。進一步完善金海調蓄水庫工程建設。完善至金河水廠的建設,達到日供水30萬立方米的規模。擴建巴彥加壓站和興安加壓站,使輸水能力達到要求,同時建設通往金川南區工業園區、玉泉區裕隆工業園區、新城區鴻盛工業園區的輸配水管網,使每日40萬噸黃河水全部分配出去,工程總投資約為8.1億元。
第二部分是金河水廠深度處理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預臭氧接觸法、深度處理間、臭氧發生器間、炭濾池反沖洗回流泵房及液儲罐區,工程占地2.07公頃,工程總投資約為1.47億元。
第三部分是新建如意南區引黃凈水廠工程。規模為近期10萬噸/日,遠期為20萬噸/日,如意南區凈水廠面積6.25公頃,主要構筑物有靜態混合器井2座、反應沉淀間1座、濾池間1座、清水池1座、吸水井1座、送水泵房及變配電間1座、加氯加藥間1座、回流調節池1座、污泥調節池1座、污泥濃縮間1座、污泥脫水機房1座、綜合抽1座、相應的輸配水管網建設,工程總投資約為3.3億元。
據市水務局馬文文局長介紹,上述工程建成后,可確保呼市中心城區在“十二五”期間供水安全,基本實現工業用黃河水,二環以內主城區居民飲用優質地下水,同時努力通過節水和中水回用設施的逐步完善,使黃河水逐步退出主城區,造福子孫后代。
引黃供水擴建工程配水思路
隨著引黃供水擴建工程開工,不少市民心中也有疑問,引黃供水擴建工程開工后具體的配水思路是什么?對此記者采訪了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
據介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市水務局將全面啟動引黃二期續建及其配套管網工程的建設,并以此著手,對呼市水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從整體布局上實現市區地下水、引黃水及再生水的分質分類供水。引黃工程建成后,其供水規模將達到40萬噸/日。具體配水思路是:10萬噸/日將用于新建工業集中區供水;30萬噸/日進入市區,且大部分用于工業園區(包括向金川南區、裕隆工業園區、石化區、鴻盛工業園區),少量進入生活用水主管網。由于這一思路的實現僅僅是開始,所以近期仍需經深度處理的少量黃河水用于生活。
從長遠來看,在“十二五”期間,呼市將進一步加大再生水回用力度。
加大自備井封閉力度
據介紹,經過幾年不懈努力,呼市封閉自備井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市區二環路以外的自備井已全部納入統一管理。通過對自備井的封閉和規范管理,改變了呼市地下水無序開采的局面,消除了污染地下水的隱患,減少了地下水資源的浪費,促進了引黃工程效益的發揮,使呼市水資源配置更趨合理。
市水務局馬文文局長告訴記者,今年他們還將繼續加大自備井的封閉力度,并且以工業園區為重點,嚴厲查處、封閉各工業園區自備井。
分質分類供水是個好辦法
呼和浩特市是一座嚴重缺水的城市,由于歷史原因造成配水比例失衡,目前市區地下水用于工業和生態綠化比例較高,黃河水用于企業生態比例低,導致地下水嚴重超采,居民用水安全存在隱患,結構性缺水日趨嚴重。而所有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著呼市經濟快速發展,使得城市居民飲用水的水質下降。所以,優化呼市的城市水資源合理配置就顯得十分緊迫和必要了。
所謂的分類分質供水,就是對黃河水、地下水、再生水的用水結構進行調整,工業及生態使用黃河水,居民生活使用地下水,園林、景觀使用再生水。分類分質供水以后,不但杜絕了工業及生態使用地下水的不正常現象,使城區居民能夠喝上優質的地下水。同時,又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地下水資源的無序過度開采,有效地保護好地下水資源,這樣的方法可謂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作為工業及生態用水大戶的單位,應該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這項工作,自覺從大局出發對自備井進行封閉,改變呼市地下水無序開采的局面,消除污染地下水的隱患,減少地下水資源的浪費,促進引黃工程效益的發揮,使呼市水資源配置更趨合理。而水務部門也應該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和封閉各工業園區的自備井。只要雙管齊下開展扎實、有效的工作,呼市的分類分質供水工作就會取得顯著的成效。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