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發展如火如荼,未來三年上海將出現30個工業互聯網工廠
過去的20年,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人類進入了“消費互聯網”時代。隨著虛擬化、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未來將邁入“產業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對于工業端,尤其是工業資產端的改造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2月10日,上海市政府官網正式發布《上海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應用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下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指出,未來三年本市將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優勢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兩化融合基礎較好、帶動效應較大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與汽車等六類重點產業,抓住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關鍵環節,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
工業互聯網概念由GE公司在2011年提出。GE總裁伊梅爾特認為,所謂工業互聯網,就是一個開放的、全球化的網絡,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這次“上海版”的工業互聯網行動計劃也對工業互聯網給出了定義:工業互聯網是互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產業和應用生態,其本質是以網絡互聯為基礎,通過對工業數據的全面深度感知、實時傳輸交換、快速計算處理和高級建模分析,實現智能控制、運營優化和生產組織方式變革。
從國家角度看,不論是“十三五”規劃還是中國制造2025,都已經把工業互聯網作為一個重要方向去發展。
民生證券分析師朱金巖說,“制造業升級的重要目的是為了效率提升,而長期以來效率問題更多地出現在系統層面,而不僅是個體機器層面,機器的能力并沒有充分發揮。而目前,工業互聯網的應用為系統優化、效率大幅提升帶來可能。”
GE預測,到2020年,連入工業互聯網的機器將達到500億臺;工業互聯網作為物聯網在工業領域的核心應用,1%的效率提升,即可幫助中國的能源、航空等各行業節省240億美元的成本。
“準確定位并發力工業互聯網,是重塑上海產業競爭優勢是必然要求。”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表示,上海應順應互聯網從“消費互聯網”進入到“產業互聯網”發展趨勢,與周邊省市形成錯位競爭,率先在全國奠定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引領地位。“上海是制造業大市,也是互聯網大市,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有利于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加快新舊發展動能和生產體系轉換。”
行動計劃提出,要圍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與汽車等六大類重點產業,通過實施互聯互通改造、服務平臺建設、試點示范引導等,促進物聯網、工業云、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圍繞重點產業的工業互聯、數據互通,實現制造業向工業互聯網的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等模式轉型發展。
具體來說,電子信息:聚焦大規模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高端網絡通信設備、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領域,以產品設計、檢測、裝配、包裝、物流等環節為重點,加快工業互聯網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的綜合應用。
裝備制造與汽車:以風電、核電、港機等高端裝備制造和汽車產業為突破,以設備聯網和工程服務以及制造業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的技術融合創新為重點,全面提升工業生產自動化水平、設備運行效能和產品創新能力。
生物醫藥: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實現生物醫藥產品安全可控、研發快速高效。
航空航天:全面提升航空航天業骨干企業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水平和在線增值服務能力。
鋼鐵化工:推動鋼鐵、化工等生產型企業在互聯網與大數據環境下的協同研發、精益生產、精準營銷、智慧物流、數據服務、供應鏈金融等方面的集成創新,實現由生產制造向服務制造轉變。
都市產業:以消費電子、服裝、食品、創意設計等都市產業為重點,打通從產品研發、生產制造、經營銷售到用戶消費的信息流通渠道,推進都市產業領域的縱向集成和橫向集成等多維度應用。
根據任務目標,到2019年,打造30個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培育300個創新發展應用項目,全市范圍內建設3-5個實踐示范基地、10個功能型平臺(標準、試驗驗證、人才培訓及安全檢測等),涌現出20家以上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能夠提供自主、安全、可控的系統集成與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屆時,上海工業互聯網發展生態體系要初步形成,全市基于互聯互通的智能制造能力、基于數據驅動的創新發展能力以及基于組織創新的資源動態配置能力實現總體提升,力爭成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創新示范城市。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