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電視用影像處理芯片的設計
因此國外液晶電視機業者紛紛透過獨自的技術,整合電視影像處理電路系統,開發液晶電視影像處理用單芯片LSI。基本上電視影像處理芯片主要訴求是降低平面電視常見的三次元noise reducer,實現順暢鮮明的影像顯示。此外動態強度擴張器(Dynamic Level Expander)的追加,除了可以實現高畫質影像之外,還可以對應影像內容的影像處理技術,配合觀視者視覺特性獲得亮度調整效果。
上述對觀視者眼睛非常柔和的亮度控制技術,是根據實際家庭環境實態調查結果,與測試被測者對刺眼感度上限輝度調查結果,追加年輕與高齡者視覺特性差異構成的控制Algorithm,經過反復的實驗證實它可以有效減緩觀視者得視覺疲勞。本文要探討液晶電視用影像處理LSI的設計技術。
開發經緯
圖1是液晶電視的影像處理用LSI方塊圖;圖2是新、舊型液晶電視影像處理基板比較。本影像處理專用LSI整合高畫質三次元YC分離、三次元IP(Interlace Progressive)轉換,等高畫質影像處理電路與Multi影像處理電路,再將三次元影像處理必要的內存利用SiP技術制成單芯片,因此可以獲得電視影像處理基板小型化,大幅降低EMI、消費電力與制作成本等多重效益。此外高畫質影像處理電路的三次元DNR(Digital Noise Reducer)與DLE(Dynamic Level Expander)精度的提升,內建可以檢測亮度調整上必要的影像特征等功能,可以實現順暢鮮明的影像顯示與柔和的亮度調整特性。
影像處理技術
1、三次元noise reducer
液晶顯示器與等離子顯示器的大畫面化的結果,造成以往小畫面不易辨識的噪訊會清楚顯示在畫面上,此外液晶顯示器與等離子顯示器具備與CRT相異的特性,則是造成噪訊變得非常明顯的原因之一,因此影像高畫質化處理作業上消除噪訊成為重要的因素。
影像信號對時間方向具有很高的關連性,噪訊成份對時間方向的關連性卻非常低,三次元Noise Reducer(以下簡稱為3D-DNR)就是利用上述特性降低噪訊成份。它是利用畫格記憶(Frame Memory)對原信號與一個畫格前的差分值乘上系數,接著從原信號減掉與時間方向無關連性的信號成份。使用一個畫格前的信號減掉噪訊的信號,除了可以構成巡回型3D-DNR之外,還可以使噪訊降低效果變大。不過,一旦執行上述處理,同樣會對移動物體會實施時間方向的過濾(Filter),造成動畫模糊、拖尾等弊害。3D-DNR可以透過特殊的圖案識別處理辨識動態部位,不會對動態部位實施時間方向的過濾。
圖3是3D-DNR的結構,輸入的信號(A)會使已經去除噪訊成份的輸出信號(C)減掉與畫格已經延遲的信號獲得畫格差分信號(B),接著對畫格差分信號(B)實施振幅限制,再乘上1-K(0≦K〈1)的系數,最后再對已經作過延遲補償的原信號進行減算藉此降低噪訊。利用噪訊識別處理將辨識動態部位與噪訊成份辨識成動態部位時,它會使接近1,藉此防止時間方向的過濾。如圖4所示噪訊辨識電路會去除畫格差分值為任意(random)的pattern,只會對經過整合的pattern進行抽出動作。
2、動態強度Expander
為彌補液晶面板的動態范圍,必需依照影像內容自動控制亮度與對比,因此研究人員動態強度Expander(DLE)技術。DLE可以將以往黑色場景(scene)黑色潰散的影像,與白色場景(scene)白色色潰散的影像當作矩形圖(histogram)檢測,實時控制亮度與對比提高灰階的再現性(圖5)。
此外為了避免對比控制遷移狀態時產生視覺性不協調感,因此刻意控制使它緩慢遷移具備時定數,不過面對場景改變的矩形圖急遽變化時,必需避免過度補正因此作場景改變的檢測,如此才能使遷移速度變快。除了矩形圖檢測之外,有關亮度與對比的控制則利用硬件方式封裝于LSI內部,因此不需要微處理器的控制,就能夠輕易封裝在液晶電視機內部。圖6是DLE的處理結果,由圖可知整體黑暗場景的對比提高,黑暗部位的灰階性也獲得大幅提升。
液晶電視的亮度控制技術
影響影像觀視度的條件,分別是:
①顯示裝置的亮度、輝度對比等光學特性;
②影像內容與亮度;
③觀視者的視覺特性(照明環境與年齡)。
家庭模式必需考慮家庭照明環境下,高齡者與年輕人的視覺特性,依此控制液晶電視的亮度。
1、家庭的照明環境
家庭照明環境比店鋪照明環境更暗,根據電視機的觀視條件調查結果顯示:家庭的畫面照度為108lx,店鋪的畫面照度為1000lx,兩者相差接近10倍左右,因此家庭的畫質調整必需設定成適合該亮度的環境。至于電視機的畫面輝度要求條件,必需考慮觀視者的順應輝度。圖7是根據家庭的電視機觀視條件實態調查結果,繪制的電視畫面照度與觀視者的視野輝度關系圖。此處假設:
Ei(lx):畫面照度
La(cd/m2):視野的平均輝度
如此一來家庭環境下的順應輝度環境,可以用下式表示:
La=0.1×Ei---------------(1)
利用式(1)可以從設置在畫面的照度傳感器求出背面領域的輝度(順應輝度)。
2、白色強度的上限輝度與家庭畫質模式
最近液晶電視機的峰值輝度普遍都超過500cd/㎡(白色輝度),不過該峰值輝度隨著顯示面積與順應輝度的不同,造成觀視者經常曝露在必要以上的刺眼感觀視環境下。圖8是將開始感到刺眼的輝度,當作要求電視影像的顯示輝度上限值,再以高齡者年輕者為對象,將順應輝度與視角size當作實驗變量數進行主觀評鑒實驗的結果。如圖8所示針對順應輝度的亮度改變感到刺眼的亮度時,高齡者與年輕人的視覺特性出現明顯差異,在大視角size高齡者與年輕人的刺眼感差異卻很小,在小視角size低輝度時年輕人會感到刺眼感。
此處假設:
a:刺眼感依存數
Lw:白色輝度
La:順應輝度
k:定數
如此一來刺眼感與順應輝度的關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Lw=k×Laa---------------(2)
適合年輕人的視角size a=0.35~0.43,適合高齡者的視角size a=0.26~0.35,如果將視角size視為影像的平均輝度,依照觀視者的視覺特性與影像的平均輝度,設定成k值與a值時,理論上可以作最適宜的亮度表示。
家庭模式主要是作亮度控制,調整該適時視覺特性的影像平均輝度,如圖9所示在刺眼感改善輝度領域,由于年輕人從低平均輝度開始感到刺眼感,因此有關影像的平均輝度,采用比高齡者更低的條件開始控制,藉此使顯示輝度降低。
3、利用亮度控制降低疲勞的效果
未作亮度控制的液晶電視,高平均輝度的影像容易產生刺眼感,相較之下內建家庭畫質模式的液晶電視,即使影像的APL(Average Picture Level)很高時,也能夠使平均輝度會降低,因此可以減輕視覺疲勞。圖10是透過電視視聽進行眼睛疲勞的主觀評鑒實驗獲得的驗結果,圖上方是時間進度(time schedule),每位被測者合計視聽90分鐘的電視,接著根據4階段的評定尺度,進行圖中①~⑤的5個時點有關眼睛疲勞癥狀的主觀評鑒。主觀評鑒各進行15名,雖然圖中的坐標表示平均值與標準誤差,不過卻也證實利用亮度控制可以獲得疲勞降低的效果。
結語
隨著電視機的面板平面化與數字播放等大環境的變化與進步,一般認為未來消費者對高畫質液晶電視的需求越來越嚴苛,因此未來平面電視必需具備支持多樣化影像內容,提供觀視者高畫質、舒適視覺特性等影像功能等特性,這意味著液晶電視用影像處理LSI會受到重視。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