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系統互連模型——計算機通信標準1
為了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智能設備之間的通信,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了如圖7-11所示開放系統互連模型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作為通信網絡國際標準化的參考模型,它詳細描述了軟件功能的7個層次。七個層次自下而上依次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送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每一層都盡可能自成體系,均有明確的功能。
圖7-11 開放系統互連(OSI)參考模型
1.物理層( Physical Layer)
物理層是為建立、保持和斷開在物理實體之間的物理連接,提供機械的、電氣的、功能性的和規程的特性。它是建立在傳輸介質之上,負責提供傳送數據比特位“0”和“1”碼的物理條件。同時,定義了傳輸介質與網絡接口卡的連接方式以及數據發送和接收方式。常用的串行異步通信接口標準RS-232C、RS-422和RS-485等就屬于物理層。
2.數據鏈路層(Datalink Layer)
數據鍵路層通過物理層提供的物理連接,實現建立、保持和斷開數據鏈路的邏輯連接,完成數據的無差錯傳輸。為了保證數據的可靠傳輸,數據鏈路層的主要控制功能是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在數據鏈路上,數據以幀格式傳輸,幀是包含多個數據比特位的邏輯數據單元,通常由控制信息和傳輸數據兩部分組成。常用的數據鏈路層協議是面向比特的串行同步通信協議----同步數據鏈路控制協議/高級數據鏈路控制協議(SDLC/HDLC)。
3.網絡層(Network Layer)
網絡層完成站點間邏輯連接的建立和維護,負責傳輸數據的尋址,提供網絡各站點間進行數據交換的方法,完成傳輸數據的路由選擇和信息交換的有關操作。網絡層的主要功能是報文包的分段、報文包阻塞的處理和通信子網內路徑的選擇。常用的網絡層協議有X.25分組協議和IP協議。
4.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傳輸層是向會話層提供一個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的數據傳送服務。傳輸層的信號傳送單位是報文(Message),它的主要功能是流量控制、差錯控制、連接支持。典型的傳輸層協議是因特網TCP/IP協議中的TCP協議。
5.會話層(Session Layer)
兩個表示層用戶之間的連接稱為會話,對應會話層的任務就是提供一種有效的方法,組織和協調兩個層次之間的會話,并管理和控制它們之間的數據交換。網絡下載中的斷點續傳就是會話層的功能。
6.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表示層用于應用層信息內容的形式變換,如數據加密/解密、信息壓縮/解壓和數據兼容,把應用層提供的信息變成能夠共同理解的形式。
7.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應用層作為參考模型的最高層,為用戶的應用服務提供信息交換,為應用接口提供操作標準。七層模型中所有其它層的目的都是為了支持應用層,它直接面向用戶,為用戶提供網絡服務。常用的應用層服務有電子郵件(E-mail)、文件傳輸(FTP)和Web服務等。
OSI 7層模型中,除了物理層和物理層之間可直接傳送信息外,其它各層之間實現的都是間接的傳送。在發送方計算機的某一層發送的信息,必須經過該層以下的所有低層,通過傳輸介質傳送到接收方計算機,并層層上送直至到達接收方中與信息發送層相對應的層。
OSI 7層參考模型只是要求對等層遵守共同的通信協議,并沒有給出協議本身。OSI 7層協議中,高4層提供用戶功能,低3層提供網絡通信功能。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