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零部件出口遭遇反傾銷需積極應對
隨著我國汽車工業水平的整體提高,零部件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產工藝也得到長足的進步。近年來,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已經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在這種情況下,更是應該提高警惕,防止國外反傾銷帶來的不利影響,保證我國汽車零部件產品出口的健康發展。
一、反傾銷在增加
近年來,我國對不少國家的零部件出口金額同比增幅很大,例如俄羅斯、印度、蘇丹等國,已經迅速成長為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金額超過5000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巴西、瑞典、烏克蘭、阿根廷、約旦等,零部件的出口金額也超過1000萬美元,同比增長幅度較大。這些地區正是汽車零部件出口發生貿易糾紛的高峰地區。
2006年1月31日,烏克蘭跨部門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決議,決定對來源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第三國的進口滾珠軸承發起反傾銷調查;5月份和7月份,巴西汽車零配件業主工會連續兩次要求巴西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電瓶、汽車軸承等零配件采取“特保措施”;8月,埃及貿工部反傾銷局發布公告稱,已經接受當地企業的書面申請,對進口自中國的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反傾銷案發起新一輪的復審調查;印度商工部反傾銷總局近期公告也表示,將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品征稅,并設定到岸的最低限價。
據統計,最近一個時期,國外針對我國出口汽車產品發起反傾銷案件就達8起,而這些國家,有很多是值得特別關注的汽車零部件出口的新市場。從長遠來看,隨著出口規模的擴大,加上中國零部件出口秩序的不規范,未來極有可能再次出現國外對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反傾銷。
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專家鐘師認為,巴西、烏克蘭等國,雖然整車工業水平可能比較薄弱,但依然會有自己獨立的汽車工業體系,尤其是像印度等汽車零部件發展水平比較快的國家,更是應該時刻警惕他們為保護本國汽車產業所出現的貿易壁壘。
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向202個國家(地區)出口汽車零部件。中國出口汽車零部件的市場分布較廣,遍布全球六大洲。其中,亞洲有46個國家(地區),非洲有54個國家,歐洲有45個國家,南美洲有39個國家,北美洲有3個國家,大洋洲有15個國家。零部件出口的區域在擴大,反傾銷貿易摩擦也在增加,應該值得我們重視。
二、低價出口是主因
商務部數據顯示,自去年以來,在汽車零部件領域接到的國外反傾銷調查案例中,涉及的產品有汽車擋風玻璃、剎車盤、剎車鼓等,其中又以輪胎行業遭受反傾銷頻率最高、次數最多,主要還是集中在低附加值、高能耗、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上。
業內人士分析,汽車零部件屢屢遭到國外的反傾銷,低價產品出口的迅猛增長是其主要原因。隨著中國的低價汽車及零部件逐漸滲透到世界各國,相關的反傾銷才變得頻繁起來。
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的數據分類,2005年,在汽車關鍵件分類中,制動系統出口額占關鍵件出口總額的近62.2%,包括剎車鼓、剎車盤、制動摩擦片等產品;在一般零部件中,以車輪輪轂、擋風玻璃等車身附件為主要商品,高附加值的產品所占的比例不大。
而像剎車盤、剎車鼓、汽車擋風玻璃等產品,已經多次在國外受到過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2001年,加拿大和美國就展開了對中國的汽車擋風玻璃的反傾銷調查;2003年,加拿大的SPI公司提起針對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生產的汽車油箱的反傾銷申訴;2004年,秘魯、印度和土耳其同時對中國輪胎進行了反傾銷調查。
鐘師說,以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目前的生產水平,短時間內大部分企業還無法進入世界先進的總成生產廠采購體系,大部分產品出口還是二級和三級的配套比較多一點,做某些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型的部件,進入到國外的售后市場和維修市場,這些市場不像整車市場那樣嚴格把關,國內零部件企業可以通過網上競標或直接出口的方式參與競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出口形勢的混亂。
這是一個比較傷腦筋的問題,鐘師指出,長此下去勢必會陷入到產品附加值低、利潤率低和研發投入低的惡性循環之中。對零部件出口企業而言,如何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如何創建自己的品牌、如何加強物流、生產、管理能力以進入汽車零部件國際采購的行列中是企業應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的問題。
三、零部件產品也需建立預警機制
在我國目前的出口產品中,汽車類產品最具增長潛質,為此,國家在2002年汽車出口開始提速時就建立了出口預警機制,但是一直以來,我國都把預警重點放在整車方面,所針對的也僅僅是汽車出口企業本身,零部件產業的預警模式有所缺失。
中國的零部件企業的技術和研發能力薄弱,進入整車環節還是相對差一點。我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規模較小,雖然說有像浙江等地的零部件企業在出口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群體,但整體水平不高,而研發的投入較高,又是一個長期持之以恒的積累過程,依靠低利潤的產品來維持生存很難成為主流的體系。
針對零部件企業在質量和研發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司長、國家機電進出口辦公室副主任王琴華表示,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加大對汽車零部件產業預警模型和評價系統的建設,把整車和汽車零部件的產業預警結合起來,建立一套預警模型和評價系統。運用貿易救急措施和其他各項國際通行規則,來發展和保護我國的汽車產業,包括零部件產業。
有資料顯示,到2010年,世界汽車產品的貿易總額將達到1.2萬億美元,汽車業巨頭到2007年前在低成本國家的零部件采購額累計將達500億美元,其中70%計劃瞄準中國,我國的零部件出口存在巨大商機。
汽車零部件出口的廣闊前景,使得部分零部件企業進入到了跨國公司的采購體系之中,但目前我國的整車制造業距離國際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更是不足,要充分估計到實現出口目標的難度和問題,除了在質量、研發、服務、營銷戰略等基本功上做足以外,更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以及規范出口秩序,加強生產經營的管理環節。在這種情況下,加深對一些零部件企業反傾銷等貿易解救措施的認識還是非常必要的。
一、反傾銷在增加
近年來,我國對不少國家的零部件出口金額同比增幅很大,例如俄羅斯、印度、蘇丹等國,已經迅速成長為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金額超過5000萬美元以上的國家,巴西、瑞典、烏克蘭、阿根廷、約旦等,零部件的出口金額也超過1000萬美元,同比增長幅度較大。這些地區正是汽車零部件出口發生貿易糾紛的高峰地區。
2006年1月31日,烏克蘭跨部門國際貿易委員會做出決議,決定對來源于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第三國的進口滾珠軸承發起反傾銷調查;5月份和7月份,巴西汽車零配件業主工會連續兩次要求巴西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電瓶、汽車軸承等零配件采取“特保措施”;8月,埃及貿工部反傾銷局發布公告稱,已經接受當地企業的書面申請,對進口自中國的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反傾銷案發起新一輪的復審調查;印度商工部反傾銷總局近期公告也表示,將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品征稅,并設定到岸的最低限價。
據統計,最近一個時期,國外針對我國出口汽車產品發起反傾銷案件就達8起,而這些國家,有很多是值得特別關注的汽車零部件出口的新市場。從長遠來看,隨著出口規模的擴大,加上中國零部件出口秩序的不規范,未來極有可能再次出現國外對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反傾銷。
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專家鐘師認為,巴西、烏克蘭等國,雖然整車工業水平可能比較薄弱,但依然會有自己獨立的汽車工業體系,尤其是像印度等汽車零部件發展水平比較快的國家,更是應該時刻警惕他們為保護本國汽車產業所出現的貿易壁壘。
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向202個國家(地區)出口汽車零部件。中國出口汽車零部件的市場分布較廣,遍布全球六大洲。其中,亞洲有46個國家(地區),非洲有54個國家,歐洲有45個國家,南美洲有39個國家,北美洲有3個國家,大洋洲有15個國家。零部件出口的區域在擴大,反傾銷貿易摩擦也在增加,應該值得我們重視。
二、低價出口是主因
商務部數據顯示,自去年以來,在汽車零部件領域接到的國外反傾銷調查案例中,涉及的產品有汽車擋風玻璃、剎車盤、剎車鼓等,其中又以輪胎行業遭受反傾銷頻率最高、次數最多,主要還是集中在低附加值、高能耗、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上。
業內人士分析,汽車零部件屢屢遭到國外的反傾銷,低價產品出口的迅猛增長是其主要原因。隨著中國的低價汽車及零部件逐漸滲透到世界各國,相關的反傾銷才變得頻繁起來。
根據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的數據分類,2005年,在汽車關鍵件分類中,制動系統出口額占關鍵件出口總額的近62.2%,包括剎車鼓、剎車盤、制動摩擦片等產品;在一般零部件中,以車輪輪轂、擋風玻璃等車身附件為主要商品,高附加值的產品所占的比例不大。
而像剎車盤、剎車鼓、汽車擋風玻璃等產品,已經多次在國外受到過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2001年,加拿大和美國就展開了對中國的汽車擋風玻璃的反傾銷調查;2003年,加拿大的SPI公司提起針對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生產的汽車油箱的反傾銷申訴;2004年,秘魯、印度和土耳其同時對中國輪胎進行了反傾銷調查。
鐘師說,以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目前的生產水平,短時間內大部分企業還無法進入世界先進的總成生產廠采購體系,大部分產品出口還是二級和三級的配套比較多一點,做某些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型的部件,進入到國外的售后市場和維修市場,這些市場不像整車市場那樣嚴格把關,國內零部件企業可以通過網上競標或直接出口的方式參與競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出口形勢的混亂。
這是一個比較傷腦筋的問題,鐘師指出,長此下去勢必會陷入到產品附加值低、利潤率低和研發投入低的惡性循環之中。對零部件出口企業而言,如何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如何創建自己的品牌、如何加強物流、生產、管理能力以進入汽車零部件國際采購的行列中是企業應高度重視和認真對待的問題。
三、零部件產品也需建立預警機制
在我國目前的出口產品中,汽車類產品最具增長潛質,為此,國家在2002年汽車出口開始提速時就建立了出口預警機制,但是一直以來,我國都把預警重點放在整車方面,所針對的也僅僅是汽車出口企業本身,零部件產業的預警模式有所缺失。
中國的零部件企業的技術和研發能力薄弱,進入整車環節還是相對差一點。我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規模較小,雖然說有像浙江等地的零部件企業在出口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群體,但整體水平不高,而研發的投入較高,又是一個長期持之以恒的積累過程,依靠低利潤的產品來維持生存很難成為主流的體系。
針對零部件企業在質量和研發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司長、國家機電進出口辦公室副主任王琴華表示,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加大對汽車零部件產業預警模型和評價系統的建設,把整車和汽車零部件的產業預警結合起來,建立一套預警模型和評價系統。運用貿易救急措施和其他各項國際通行規則,來發展和保護我國的汽車產業,包括零部件產業。
有資料顯示,到2010年,世界汽車產品的貿易總額將達到1.2萬億美元,汽車業巨頭到2007年前在低成本國家的零部件采購額累計將達500億美元,其中70%計劃瞄準中國,我國的零部件出口存在巨大商機。
汽車零部件出口的廣闊前景,使得部分零部件企業進入到了跨國公司的采購體系之中,但目前我國的整車制造業距離國際水平還有很大差距,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更是不足,要充分估計到實現出口目標的難度和問題,除了在質量、研發、服務、營銷戰略等基本功上做足以外,更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以及規范出口秩序,加強生產經營的管理環節。在這種情況下,加深對一些零部件企業反傾銷等貿易解救措施的認識還是非常必要的。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下一篇:馬來西亞零部件市場商機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