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的斷代史
現有關于智能建筑的發展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智能建筑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構成,互相之間沒有聯系,操作也相對獨立;第二代智能建筑的最大特點在于通過一些專門的網絡(如LonWorks,BACnet)將樓宇的各個控制子系統連接起來,從而能完成一些諸如遠程控制、遠程監控,數據采集及存儲等涉及多個子系統的操作任務。雖然第一、二代智能建筑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樓宇控制操作的自動化水平,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系統的推理、學習能力不足,控制網絡與信息網絡的協作程度不夠,當目標發生沖突的時候沒有協調解決問題的機制以及整個智能系統的人性化程度不高等。因此,專家學者們開始考慮將人工智能引入智能建筑中,由此產生了第三代智能建筑。
促進水循環利用推動綠色建筑發展
促進建筑與住宅小區的水循環利用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創建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措施。在8月29日召開的建筑與住宅小區水循環利用技術論壇上,圍繞建筑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技術標準、新型節水技術與器具、建筑中水處理與回用、雨水收集與利用、非傳統水源安全利用關鍵技術、住宅小區水循環綜合利用技術等議題,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介紹了提高建筑與小區的節水率與非傳統水源利用率的適用技術與管理模式,交流了綠色建筑與小區水循環利用工程實例和設施建設與運行的成功經驗。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設 計院副院長、教授級高工曾捷在題為《綠色建筑之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的發言中,給出了中國綠色建筑的定義: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物。在發言中,曾捷針對綠色建筑標準中的節水和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進行了深入的闡釋。
北京建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張雅君在題為《綠色屋面節水灌溉技術》的發言中,對屋頂綠化的分類和節水灌溉制度和技術進行了說明,對節水灌溉技術選擇進行了分析,并對各種灌溉水源,如自來水、城市再生水、自建收集處理系統的雨水、自建收集處理系統的建筑中水等的資源配置進行了經濟性分析。
作為奧運會主會場的鳥巢,彰顯科技奧運、綠色奧運理念的閃光點之一就是--雨洪利用。在雨洪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方面,鳥巢力求技術先進,充分合理,切合實際。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節能與新能源工程中心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劉鵬在論壇上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國家體育場鳥巢的雨水利用方案、回水構成及雨水供水方案,并進一步分析了雨水利用技術的基本問題及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董文藝結合深圳中水回收的實踐,在題為《建筑與住宅小區中水處理技術與示范》的發言中,對中水回收的工藝流程、運行效果等做了介紹,還分析了其節水效益。青島三利集團北京分公司技術經理張永在論壇上介紹了該公司的無負壓(無吸程)管網增壓穩流給水設備,該設備具有節資、節能、衛生、環保的特點,停電也不會停水,健康安全。
北京建工學院城建系教授汪慧貞、重慶大學城環學院副院長何強教授、中國市政華北設計研究院水研所總工及教授級高工陳立、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及高工唐運平等就《熱力系統中水補水技術》、《綠色建筑小區的水循環綜合利用技術與綜合示范》、《降低建筑水耗的綜合關鍵技術》、《住宅小區景觀水體水質保持技術》進行了發言。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的郭清斌先生代表浙江大學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金元歡做了題為《營造長期清澈見底的水景-- 住宅小區水景觀設計、施工和治理案例分析》的發言。論壇上,參會代表還就建筑與住宅小區水循環利用技術方面的問題和專家代表進行了討論。
專家建議:我國住宅產業急需“集成”的節能技術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李斌)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懷柔區建委主任張金利日前表示,我國住宅產業急需“集成”應用先進的節能技術,以修建更多的綠色建筑,改變目前耗能過大的局面。這些技術包括供熱制冷技術、中水利用技術、保溫與建筑材料技術和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技術等。
張金利是在19日的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北航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第二屆學術論壇上作報告時發出這一呼吁的。伴隨著我國住宅產業的快速發展,住宅產業也日益成為“耗能大戶”。張金利說,在供熱制冷技術中 ,水源或地源熱泵系統是一種高效、節能、環保、冷暖兩用、運行靈活且無污染的新型中央空調系統。它利用水源熱泵技術,采集地表水、地下水、工業廢水及地下土壤中的常溫熱能資源,通過壓縮機系統完成制冷、制熱過程,不向外界排放廢氣、廢水、廢渣,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綠色環保技術。
談到中水利用技術,張金利表示,這項技術目前已經成熟,主要問題是缺乏政策激勵。今后住宅小區應該建立兩套給排水系統——飲用水系統與中水回用系統。中水取自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可用于廁所沖洗、洗車,綠化用水可使用中水和收集雨水。張金利強調,住宅產業應該運用循環經濟理念、系統分析的方法,確定合理的小區規模,然后根據區域氣候特點、再生資源分布情況進行技術集成應用,使單項技術和整體功能的應用都達到最優。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和地能,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利用風能來解決照明、采暖、制冷、制熱問題,最大限度地實現節材、保溫;最大限度地利用中水和雨水進行綠化和非飲用水活動。
北京政府研究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作
日前,市政府召開第172次市長辦公會議,研究本市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等工作。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岐山主持會議。會議聽取了本市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實施情況的匯報,并對下一階段節能改造工作進行了部署。
會議認為,節能、降耗、減排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做好節能、降耗、減排工作,不僅是實現節能目標的需要,也是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本市在節能、降耗、減排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這項工作永無止境,潛力巨大。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各企事業單位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 的高度,提高認識,切實在“節”字上做文章,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在節能、降耗、減排的同時,還要節水、節地,節約一切資源。會議強調,要繼續抓好結構調整,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節能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要突出重點,加強管理,持之以恒。在對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的同時,要對新建筑節能嚴格把關,堅決避免“前清后欠”。要層層落實責任制,把節能目標和任務分解下去。在節能、降耗、減排工作方面,市發改委要負總責,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各負其責。
會議指出,建筑節能是節能減排的重要領域。要以轉變城鄉建設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降低既有建筑采暖和空調能耗為重點,以激勵政策和供熱體制改革為動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示范先行、穩步推進,屬地管理、條塊聯動的原則,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明確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任務和節能目標。要加強節能改造技術研究,優化改造技術和設計方案,完善有關政策和標準。要加強政策調控和制度建設,強化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監管。
會議研究并通過了《北京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設置管理暫行辦法》。會議認為,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是公益性服務設施,必須以便民利民為原則,加強整治和管理,使之真正成為便民設施。整治工作要突出重點,分清輕重緩急。要以奧運為契機,通過加大整治力度,不斷提高城市環境水平。會議還聽取了關于2007年測試賽相關場館工程進展情況的匯報,對工程進展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工程的驗收工作,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負責,密切配合,特事特辦,提高效率,為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促進水循環利用推動綠色建筑發展
促進建筑與住宅小區的水循環利用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創建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措施。在8月29日召開的建筑與住宅小區水循環利用技術論壇上,圍繞建筑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技術標準、新型節水技術與器具、建筑中水處理與回用、雨水收集與利用、非傳統水源安全利用關鍵技術、住宅小區水循環綜合利用技術等議題,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介紹了提高建筑與小區的節水率與非傳統水源利用率的適用技術與管理模式,交流了綠色建筑與小區水循環利用工程實例和設施建設與運行的成功經驗。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設 計院副院長、教授級高工曾捷在題為《綠色建筑之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的發言中,給出了中國綠色建筑的定義: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物。在發言中,曾捷針對綠色建筑標準中的節水和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進行了深入的闡釋。
北京建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張雅君在題為《綠色屋面節水灌溉技術》的發言中,對屋頂綠化的分類和節水灌溉制度和技術進行了說明,對節水灌溉技術選擇進行了分析,并對各種灌溉水源,如自來水、城市再生水、自建收集處理系統的雨水、自建收集處理系統的建筑中水等的資源配置進行了經濟性分析。
作為奧運會主會場的鳥巢,彰顯科技奧運、綠色奧運理念的閃光點之一就是--雨洪利用。在雨洪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方面,鳥巢力求技術先進,充分合理,切合實際。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節能與新能源工程中心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劉鵬在論壇上向與會代表介紹了國家體育場鳥巢的雨水利用方案、回水構成及雨水供水方案,并進一步分析了雨水利用技術的基本問題及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副教授董文藝結合深圳中水回收的實踐,在題為《建筑與住宅小區中水處理技術與示范》的發言中,對中水回收的工藝流程、運行效果等做了介紹,還分析了其節水效益。青島三利集團北京分公司技術經理張永在論壇上介紹了該公司的無負壓(無吸程)管網增壓穩流給水設備,該設備具有節資、節能、衛生、環保的特點,停電也不會停水,健康安全。
北京建工學院城建系教授汪慧貞、重慶大學城環學院副院長何強教授、中國市政華北設計研究院水研所總工及教授級高工陳立、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及高工唐運平等就《熱力系統中水補水技術》、《綠色建筑小區的水循環綜合利用技術與綜合示范》、《降低建筑水耗的綜合關鍵技術》、《住宅小區景觀水體水質保持技術》進行了發言。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的郭清斌先生代表浙江大學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金元歡做了題為《營造長期清澈見底的水景-- 住宅小區水景觀設計、施工和治理案例分析》的發言。論壇上,參會代表還就建筑與住宅小區水循環利用技術方面的問題和專家代表進行了討論。
專家建議:我國住宅產業急需“集成”的節能技術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李斌)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懷柔區建委主任張金利日前表示,我國住宅產業急需“集成”應用先進的節能技術,以修建更多的綠色建筑,改變目前耗能過大的局面。這些技術包括供熱制冷技術、中水利用技術、保溫與建筑材料技術和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技術等。
張金利是在19日的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北航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第二屆學術論壇上作報告時發出這一呼吁的。伴隨著我國住宅產業的快速發展,住宅產業也日益成為“耗能大戶”。張金利說,在供熱制冷技術中 ,水源或地源熱泵系統是一種高效、節能、環保、冷暖兩用、運行靈活且無污染的新型中央空調系統。它利用水源熱泵技術,采集地表水、地下水、工業廢水及地下土壤中的常溫熱能資源,通過壓縮機系統完成制冷、制熱過程,不向外界排放廢氣、廢水、廢渣,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綠色環保技術。
談到中水利用技術,張金利表示,這項技術目前已經成熟,主要問題是缺乏政策激勵。今后住宅小區應該建立兩套給排水系統——飲用水系統與中水回用系統。中水取自城市的污水處理廠,可用于廁所沖洗、洗車,綠化用水可使用中水和收集雨水。張金利強調,住宅產業應該運用循環經濟理念、系統分析的方法,確定合理的小區規模,然后根據區域氣候特點、再生資源分布情況進行技術集成應用,使單項技術和整體功能的應用都達到最優。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陽能和地能,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利用風能來解決照明、采暖、制冷、制熱問題,最大限度地實現節材、保溫;最大限度地利用中水和雨水進行綠化和非飲用水活動。
北京政府研究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作
日前,市政府召開第172次市長辦公會議,研究本市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等工作。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岐山主持會議。會議聽取了本市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實施情況的匯報,并對下一階段節能改造工作進行了部署。
會議認為,節能、降耗、減排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做好節能、降耗、減排工作,不僅是實現節能目標的需要,也是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本市在節能、降耗、減排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這項工作永無止境,潛力巨大。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各企事業單位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 的高度,提高認識,切實在“節”字上做文章,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在節能、降耗、減排的同時,還要節水、節地,節約一切資源。會議強調,要繼續抓好結構調整,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節能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要突出重點,加強管理,持之以恒。在對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的同時,要對新建筑節能嚴格把關,堅決避免“前清后欠”。要層層落實責任制,把節能目標和任務分解下去。在節能、降耗、減排工作方面,市發改委要負總責,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各負其責。
會議指出,建筑節能是節能減排的重要領域。要以轉變城鄉建設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降低既有建筑采暖和空調能耗為重點,以激勵政策和供熱體制改革為動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示范先行、穩步推進,屬地管理、條塊聯動的原則,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明確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任務和節能目標。要加強節能改造技術研究,優化改造技術和設計方案,完善有關政策和標準。要加強政策調控和制度建設,強化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項目監管。
會議研究并通過了《北京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設置管理暫行辦法》。會議認為,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是公益性服務設施,必須以便民利民為原則,加強整治和管理,使之真正成為便民設施。整治工作要突出重點,分清輕重緩急。要以奧運為契機,通過加大整治力度,不斷提高城市環境水平。會議還聽取了關于2007年測試賽相關場館工程進展情況的匯報,對工程進展情況給予了充分肯定。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工程的驗收工作,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負責,密切配合,特事特辦,提高效率,為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上一篇:開發智能小區應重視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