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要治本 水污染整治不能用“不黑不臭”作標準
水是我們的命脈,把水污染治理作為各級政府的頭等大事,是一個責任政府的擔當。一言以蔽之,河道整治、水污染治理工作只有逗號,沒有句號;只有中點,沒有終點。環境危局,沒人等得起。到現在,重金屬污染、持久性化學物質污染等指標仍沒有納入日常檢測體系。“不黑”“不臭”并不能完全作為水污染整治合格標準!
環保副局長:治內河污染要讓百姓眼睛滿意
這兩年淮河的水質問題一直被持續關注。由于水中持久性化學物質污染、重金屬污染等嚴重,經常有污染致畸的魚被捕撈出水,形態可怖令人作嘔。而在一河灣處水邊竟有人垂釣,不禁發問:這魚你釣它弄啥?敢吃?答:有啥不敢?壞的扔掉就行。這水又不黑又不臭的,清著呢!
無知也好,無奈也罷,我們百姓對環境的忍耐力如此之強。而遺憾的是,我們的環保工作也常以此為底線。
7月15日,寧波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2013年上半年群眾關注的重點工作開展情況。就民眾關心的內河污染治理問題,寧波市政府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朱達直言水是生命之源,特別是在夏天,如果內河問題處理不好,不但難看而且味道難聞。
15日浙江省寧波市環保局副局長胡杰在談及老百姓關注的近期環保局長頻繁被邀下河游泳的現象時表示,這體現了老百姓對水的訴求,“其實就是讓他感覺到舒服,不影響他的生活。”不過在治理內河污染問題上,他認為更實際的方式是讓老百姓眼睛感官基本滿意,讓河道沒有“黑臭”影響。
“不黑不臭”環保底線就能阻止環境污染的悲劇?
癌癥村頻現,直面生態代價
在群眾環保意識不斷提升的情況下,2013年“癌癥村”再次被提及引發持續關注。日前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制作出版的《淮河流域水環境與消化道腫瘤死亡圖集》首次證實了癌癥高發與水污染的直接關系,這是國家直面生態代價的表現。
絕大多數被貼上“癌癥村”標簽的村莊,村民普遍反映有疾病多發狀況,飲水安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威脅,他們渴望擺脫惡化的生存環境。企業發展讓地方政府嘗到了甜頭,沿河居民卻沒有享受到發展紅利,反被污染奪去了生命。提高檢測標準會大大提高企業治污成本,但如果就此止步,我們的發展又為了什么?
污染容易,治理難。有專家指出,淮河受到的傷害深入骨髓,窮一代人的努力,也未必能達到理想目標。水中污染物質十幾種,我們用十幾年時間僅控制了個別“看得見”的指標。若按這個速度下去,我們是否還要再等上幾百年?治理污染、控制危害、救助受害人群,怎容得踏步不前?
水是生命之源,河是城市經脈,確保水清河暢,是每位泉城市民的職責,也是提升廣大群眾生存生活環境的有力舉措。如果僅將“不黑”“不臭”作為標準,那么,癌癥村的故事就永遠不會停止。
監測標準滯后于水污染引發尷尬
兩年前,南盤江邊的山羊死亡揭開了云南曲靖鉻污染的冰山一角;去年初,群眾網箱養魚批量死亡引發廣西河池對龍江河鎘污染的關注;加上7月6日,大量死魚的異常出現又促使了賀江鉈鎘污染的曝光……連續三年出現的跨省水污染事件,似乎都是動物先知先覺引起了人們的警覺。原來鮮為人知的水質重金屬監測也引發網友的關注,受設備、資金等種種條件制約,監測標準與速度上的滯后愈發刺眼。
縱使水質監測受距離、人力、儀器、經費等各種外在客觀條件所限也不是靠魚預警的理由,如此解釋只能折射出相關部門的懶政無所作為之嫌。水質污染得不到及時偵測說明該部門沒有對工作做到認真負責,更沒有水質污染的預見性,依舊被動的治理水質污染,若有關部門定時檢測上游有無涉嫌污染企業,發現并對其整改,提高水質變化的預見性又怎能出現靠魚預警的鬧劇?
文章版權歸西部工控xbgk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